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华佛学网(pufo.com.cn),专业的佛学网站!
当前位置:中华佛学网>禅净双修> 正文

《金刚经》真实义 第一至第三

时间:2014-11-05 16:15 来源:未知 作者:无我 阅读:
法会因由分第一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具。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注释】
  1、如是我闻:如是,这样;我闻,我听说,我亲耳听佛这样说,表示经中的话都是佛亲口所说。
  2、一时:那时。
  3、大比丘众:比丘是梵语,意即受了具足戒的男性僧侣,女性叫比丘尼。
  4、世尊:对佛的尊称,意谓佛为三界之尊,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5、钵:僧人食具。
 【译文】
我是这样亲自听佛说的;有一段时间,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时佛到了应该吃饭的时候,穿起外出时的僧衣,持钵进入舍卫大城,在乞得食物后回来,吃过饭后收起衣钵,又以清水洗足后敷座坐下。
 【解读】
    “如是我闻”意思是说: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这样说的。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古印度的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中,为一切有缘众生开示世出世间第一义,大千世界一切世间万法乃依众生如来藏真心方有故名缘起性空,唯有如来藏不生不灭,犹如金刚坚不可摧,以是意故名曰《金刚经》。从“如是我闻”至“敷座而坐”处处隐伏密意,世尊以身演法,非说而说。
 
善现启请分第二
【经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既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注释】
  1、长老须菩提:须菩提是梵语音译,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能够深入理解佛法的空性,被称为“解空第一”。
  2、偏袒右肩:印度僧侣披袈裟时习惯偏袒右肩,与印度的炎热气候有关。
  3、白佛言:白就是说话,即古人说的道白。
  4、如来:是称呼佛的十种名号之一,这里指释迦牟尼。
  5、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意谓无上正等正觉。
 【译文】
这时候,长老须菩提坐在大众中站起身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合掌恭敬地对佛说:真是稀有啊,世尊!如来善于护惜顾念诸菩萨,善于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后,应该怎样降伏自己的意识心呢?佛说:善哉善哉。须菩提,如同你所说;如来善于护惜顾念诸菩萨,善于付嘱诸菩萨们,你今天认真地听,我将会为你解说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后,应该如是安住,如是降伏自己的意识心。真的是这样,世尊!我很乐意听。
 【解读】
    须菩提长老在大众中起身,合掌赞叹世尊以大慈大悲心护持垂念古往今来一切四众弟子。他问如来:凡修行之人,欲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应当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妄心?世尊遂以此问为缘起,为大众演说如是甚深微妙之法。
 
大乘正宗分第三
【经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注释】
 1、摩诃萨:摩诃就是大的意思,前人曰:心量广大,不可测量,乃是大悟人也。
  摩诃萨是对菩萨的一种尊称。
 2、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是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的各种生命形态。
 3、涅槃: 涅槃有四种:一是本来自性清淨涅槃。谓一切有情众生皆有如来藏实相心,虽有客染而本性清净,具无量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亲证者自知,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是有余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是无余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馀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是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已无染污无所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常在世间穷未来际而常寂一如故名涅槃。
一切有情众生皆处于第一种,二乘无学可以证得第二第三种,唯有佛四种涅槃皆已具足。(《成唯识论》)
4、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在佛教中称为“我人四相”,是指学人未断我见、我执、尚未入门之前的种种自我执著。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所有证悟的菩萨们,他的心态应该这样安住;所有一切众生,无论是卵生的众生,还是胎生的众生,或是水里生的众生,或者化现的众生,或者有色相的众生,或者无色相的众生,又比如有知觉的众生,或没有知觉的众生,又比如非有知觉的众生,或非无知觉的众生,我都应该使他们进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他们。这样子灭度无量无边众生以后,其实并没有一个众生得到灭度,菩萨悟明真心后,都应这样降服自己的妄心,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他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菩萨。
 【解读】
    佛告诉须菩提:世间一切有情众生包括卵生的鸟虫,胎生的人兽,湿生的生物,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不含植物),以及色界、无色界的众生,都被自己的妄心所牵引而身不由己轮转三途六道。
中国人有句老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这个身体,包括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全都属于三界中的法,所以叫做世俗法,因为世俗法是因缘而成,“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所以生命才会生、老、病、死,世界才会有成、住、坏、灭,世间一切现象无不都在说明这个永恒之理,故称其为“缘起性空”,不能长久,亦非真实,世人不能真正领悟世间各种物质色相的起因和消灭,以为都是实有,所以贪爱这些表相,因而固执于非要得到不可,有了这份固执,就会产生复杂纷乱的念头,加上种种外缘,于是形成人生百态直到衰老死亡,最后一个“相”也带不走。如若有人听闻佛法,认清了五蕴十八界之我乃是假我,是生灭法,而同时存在另一个真实之我常住不坏,这时他厌倦了世世轮回饱受世间八苦,一心一意灭掉自己不再有来世的五蕴色身,舍寿后不再生起中阴身去投胎,从此了生脱死,这就是阿罗汉实证的无余涅槃,也是小乘佛法世俗谛之解脱道,金刚心如来藏的真如境界是胜义谛,阿罗汉虽未亲证却坚信佛言不虚,有如来藏涅槃本际真实存在,所以才敢放心大胆地取证无余涅槃,否则岂不成了世尊一再破斥的“断灭空”?一死全无,空空如也,那他还敢把自己灭掉吗?
    今人多被误导,以为《金刚经》讲的就是“一切法空”,不知其固然是把种种有为法的假相一一破斥,但同时也分明在显示佛菩提的核心——离一切相的金刚心,藉破相而显宗,破与立同为一体,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这样才叫圆融如法,方能契合世尊的本怀,这是《金刚经》的宗旨所在,如果有“破”而无“立”,在破了四相之后就成了啥也没有的空无一物,往往就会落入断灭空邪见之中,与佛法背道而驰。
    一切有情的第八识如来藏无始以来自在清净,原本就在自性涅槃之中,只不过众生不知道祂的存在罢了,所谓“夜夜抱佛眠,日用而不知”。 二乘修行人的目标就是入无余涅槃,从轮回之苦中把自己解脱出来,但这并非究竟涅槃,不是成佛之道;菩萨深知此理所以不入涅槃,生生世世受生于六道中去度化众生,修习般若智慧,直至成就佛地的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大般涅槃。大千世界种种生命现象的生生灭灭,不过是如来藏的种种功能变现而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如来藏永远如如不动;所谓灭度四生三有六道众生,指的是无量无数众生在灭掉自己的七转识烦恼后,不再复生来世五蕴十八界而入涅槃,涅槃并非 “人死如灯灭”,仍有“涅槃本际”真心如来藏不生不灭永远存在,是名“无余涅槃”。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却不知道“涅槃本际”是什么?如来藏中的染污种子尚未去染还净,所以不能成佛;明心证悟的大乘菩萨虽然不入“无余涅槃”,却已经证得一切有情众生皆有如来藏实相心,虽有客染而本性清净的“涅槃本际”,故常在“本来自性清淨涅槃”之中。
    为什么如来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真心如来藏没有自我意识,不堕轮回,所以不是众生。众生指的是五蕴身心,而意识心只存一世,来世又是一个新的意识我,此身已非彼身,此心亦非彼心,如果世世都是同一个色身五蕴,才能说有被度的众生。这一世的“我”已非上一世的“我”,此我并非真实之“我”,哪里还有被度的众生可说?世尊依此空性如来藏心而说其实没有众生可以灭度者,菩萨就这样一世一世的度而非度,非度而度,直至在世间成佛。有人说我要灭掉一切烦恼,可如来藏清净心中原本就没有一切烦恼,何来“灭度”之说?
    人们常以“真如”比喻如来藏;其实真如是如来藏所显示出来的真实性、如如性;因为第八识如来藏是真实可证的,自古以来的祖师大德证的都是这个“金刚心”,所以祂是真实法。一切世间、出世间、世出世间法都是由祂而生,或直接生或间接生,但祂在万法中运作时却从不动心,如如不动,所以称为“真如”。
    何谓“如是降服其心”?我们的意识心无始以来总是这样躁动不安,让我们吃尽苦头。世间的一切方式包括心理学在内,用尽各种各样办法都不能彻底解决,因为这些都是作用于一时、效果有限的“对治法”,那么什么才是根本法?世尊告诉我们;先找到祂,然后转依祂;为什么要转依祂?因为妄心不可信,到头来难免一场空,而“祂”才是不生不灭真的那个你,不依祂依谁?自从佛法传入华夏以来,一代一代有许多人沿着三乘菩提大道“如是” 降服了自心,何以证明?且听唐代一位叫做无尽藏的比丘尼亲身感受:“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多么生动地一幅画面;一个人东南西北向外追求多载却依然是茫然无果,归来后的一身的疲惫失望不知对谁说,这时偶然看到窗前的梅花正悠然盛开,怦然一念心动;呵!原来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景象让人想起赵州禅师的一首偈语:「赵州八十犹    行脚,只因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佛法是心法,心外求法自然了不可得,因为心外无法。

(责任编辑:无我)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