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究竟说什么?
时间:2020-10-05 18:41 来源:未知 作者:无我 阅读:次

《坛经》究竟说什么?许多人以为是在说“缘起性空”,理由是六祖留给后人的那首著名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啊,世间万法原本都是各种因缘合在一起,幻生幻灭,没有自性,所以不可能长久而非真实法,所以称其为“缘起性空”,可六祖为什么却又反复告诫我们在修道中千万不可落入空见?《坛经》原文是:“世人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我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般若品》)。
明白了,原来六祖说的“世人妙性本空”,指的是人人皆有个个不无的第八识空性如来藏,如来藏无我无人,不会六入,所以“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与缘起性空的那个空,根本不是一码事,无数人被误导,以为“缘起性空”就是佛法根本,叫做“缘起性空第一义”,既然一切是空还学个什么?难免久修无证。而那些“大师”也一个劲的让人“看破、放下、不要分别”,其实他不明白原本没有分别的是哪个心,见闻觉知处处分别的又是哪个心,他害怕弟子们有了“别相智”,有了“择法眼”,他的“假大师”就会真相毕露,从此混不下去。佛家说空,是为了破除众生对世间万物的执著,从而契入中道真实相。“空”有“空相”与“空性”之分,“空相”指的是世间万法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唯心所造,缘在则生,缘尽则灭,所以是“空相”,而“空性”则指的是如来藏无形无相,无我无人,故谓“空性如来藏”,虽说“空性”,却真实有,包括六祖慧能在内的每一个证道者都能亲身体验祂的存在,感叹祂的不可思议种种功德。一个是世间法,一个是世出世间法,一个是有为法,一个是无为法,前者是五蕴十八界,后者是一切生命的本源,是我们六道轮回的载体,是三乘佛法的核心。若把如来藏也“空”了,就等于否定了六道轮回,否定了生命,否定了佛法。
由此可知,如来藏法义方为“世出世间第一义”,如若不信,就请听听佛是怎么说:“善男子!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与我无异……我观诸众生,婴苦亦如是,身怀如来藏,而不自觉知,是故告菩萨,慎勿自轻鄙,汝身如来藏,常有济世明,若勤修精进,不久坐道场,成最正觉道,度脱无量众”。《大方等如来藏经》
六祖慧能在五祖的帮助下亲证自身如来藏后,对如来藏的体性由衷赞叹“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从此他走进禅宗的“无门之门”,成了名副其实的一名七住菩萨,一花开五叶,道果自然成,大机得大用,遂于唐宋年间将佛学推向了从未有过的颠峰,堪为中国禅宗第一人,《坛经》也成了中国人写的最负盛名的佛学经典。
六祖的过人之处,就是强调“众生皆能成佛”,把禅学文化请出象牙之塔,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大解放。对现代人而言,佛教往往让人感觉远离现实,四大皆空,认为佛教的开悟是迷信,就连学佛多年的老居士,也认为明心是可望不可及的神话,于是穷其一生只依一句佛号度日。六祖的亲身经历说明开悟明心并非遥远,毕竟真心如来藏就在我们五蕴身中,只要如理如法次第修学,今生证道是完全可能的。六祖主张顿教法门,说「一悟即至佛地」;须要说明的是这句话许多人都误会了,以为一开悟就等于成佛了,譬如香港佛教界老大月溪法師就是一个,他说“悟後一切种子和盘托出,一悟即成究竟佛”;果真如此吗?那么请问:六祖慧能悟没悟?谁都知道他是在五祖弘忍接引下悟入,既如此,那为什么他还没有成佛?若说六祖已成佛,那佛为什么还要授記「当來下生弥勒尊佛」而非“当来下生慧能尊佛”?佛祖岂不成了打妄語?
凡是这样说的,无论是谁,先可以断定他根本没有悟,因为如果他已悟道,他一定会自我怀疑;咦,为什么我明明开悟了,可为什么还没出现佛的五明六通三身四智?为什么自己还有这么多习气和烦恼?其实佛经说的很明白;声闻乘、缘觉乘、佛菩提乘三乘佛法,法门不同,归宿也不同,小乘佛法若修学得法,三世即可证得阿罗汉,归宿是无余涅槃,他相信佛说有个“涅槃本际”,但却无法证得,所以无法成就佛果。佛菩提道是唯一的成佛之路,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阶位,一步一个脚印缺一不可,明心只不过位列十住位中的七住菩萨,眼见佛性是十住,成佛之路上仅仅走过三十六分之一,明心见道只是证得总相智,还有别相智、一切种智等着他一一取证,无始以来如来藏的染污种子还有待消除,即使到了等觉菩萨尚不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形好五明六通四智圆明,怎么能说刚一入门就成佛了呢?
其实六祖是希望大家明白,众生的如来藏与佛的如来藏体性一如,并无二致,只不过众生如来藏中的染污种子尚未清净,而佛已经全部清净,所以佛的如来藏又叫无垢识、白净识,就像你小时候叫“小李”,长大以后叫“李先生”,老了以后叫“李老”一个道理,这才是「一悟即至佛地」的正理,月溪法師之说只能说明他还是一个基本知见尚不具足的门外汉,非但耽搁了自己一生的慧命,也把无数佛子带进沟里,尽管他头戴一顶金光闪闪的“佛学大师”高帽。
类似的说法在《坛经》中如「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為势至。能淨即释迦,平直即弥陀。」等等,皆是慧能法师发慈悲心,随顺众生方便说。如果有人相信什么“顿悟成佛”或者“见性成佛”,那他这辈子还敢指望明心开悟吗?枉修一世,一无所得,尚未上场,先输在起跑线上,“依文解义,三世佛怨”。遗憾的是,这样的邪知见至今依然充斥于坊间和各地禅宗寺院。
无论是道场还是个人,只有把“依法不依人,依经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当做学佛路上的四项基本原则,才能避免走弯路。
许多人以为禅宗就是“修定”为主,他们误会了,小乘佛教以“断我见”为入门,现观五蕴皆空从而断掉对世间一切有为法的贪恋,不愿在三界中继续受生,加上四禅八定的功夫,所以能在舍报时灭掉意根,没有意根意识自然不再升起,中阴之“我”即不现前,当下入无余涅磐,没有来世,尽管如此,对于法界实相仍然不知,且在无余涅磐中毫无作为,所以不是佛子的明智选择。
大乘佛法涵盖小乘解脱道,通过参禅悟道亲证真心如来藏为入门,依大乘无我观将我见、我执一一断除,不畏生死常住世间,弘法利生,续佛慧命,此乃成佛必经之路。大乘禅法以《金刚经》《心经》等了义经典为指引,对学人因机施教,对症下药;上根人施以机锋,扬眉瞬目,踹踢棒喝,一句“喝茶去”让人顿见本来面目;中根者由首先建立正知见为“理入”:信受如来藏学说,明了真心妄心同在;“行入”则以忆佛法门培植动中定力,学会看话头参禅,因缘时至,善知识以公案拈提或机锋并用,以理开慧,一念相应,悟入佛心;下根人禅净圆融,念佛忆佛,细心体究,持之以恒,自契本源,最后亲见自性弥陀。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教为佛身,禅为佛心,净为佛归”之说。
禅宗围绕一个“心”字次第展开,聪明的慧能抓住了核心,整个《坛经》全部是在说“心”,那么“心”对一个人的一生有什么重要作用?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 就是因为不识真心,而意识心欲念太重,老想着外物,可外物又虚幻不实。想得多了越发痴迷执着。越是得不到满足,就越是烦恼痛苦。“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六祖对此做了明确回答。
禅宗不仅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主流,更远播至日本、朝鲜、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国。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就有“禅”,再过几千年依然如此。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喜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听了就能懂,学了就能会,会了马上就能用,所以直指人心的禅宗文化受到国人的青睐。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这段话是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访问印度时演说,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延续至今,时间早已超过了印度本土流传,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它已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对中华文明来说,吸纳佛教思想使中国文化变得更加精彩博大,满足了中国人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使得一个民族的生活态度和文化构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激活了无数人的生命之火,使许多原本自私自利、贪嗔痴慢的凡夫俗子变成慈悲祥和、自利利他的有为君子。可以说,如果没有佛教的传入,没有禅宗,中国文化不会是现在这样。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之后,吸纳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成了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如果说因果文化铸就中国人的道德意识,那么禅宗则赋予中国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对于“自我”超越,自此以后中国人性格与命运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半个世纪前,毛泽东视察广东时意味深长地告诫当地领导“你们应该好好看看《坛经》。一个不识字的农民能够提出高深的理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很明显,他着眼点在于佛教的中国化。佛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相辅相成。
生命的秘密何在?人类无非通过两种方式求证:一者向外,从外部世界;二者向内,自内心世界,禅宗属于后者。 庆幸自己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真实的了义佛法可学,有真心如来藏可证,有自度度人菩萨道可行,所作所为功不唐捐,让有限的一生焕发出最大生命价值。
(转自网上)
(责任编辑:无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