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华佛学网(pufo.com.cn),专业的佛学网站!

问世间情为何物?

时间:2020-09-25 19:31 来源:未知 作者:无我 阅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读完阁下的文章不由让人又一次想起这句话,很久没见这样的好文笔了,似乎见到一位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穿越时空翩翩而来,若非饱受禅学温润,怎能写出如此灵动如诗的华章?
 
美中不足的是;莫非那个“他”真的就那么重要,成了自己一生的维系?每每当我看到周围在至今二十一世纪里竟然还有那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MM依然抱着“男人的希望在事业,而女人全部希望在于找到一个好男人”的淤腐观念,不由感到喉咙发堵——何其可悲!何其愚昧!依在下看来,任何一个人无论是男是女,都顶天立地绝不依附于任何人而傲然于世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整体社会的宽容度早已不似当年,对于一个单身女人的看法也从不接受到近年来的蔚然成风,更何况咱经济自主人格独立,NND,有什么了不起的,他走就走吧,难道还能时光倒流,再让咱去把长城哭倒一回?
 
既然你说与佛有缘,自然明白前有其因后必有其果的道理,菩萨畏因常人畏果,可笑越是那些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果” 就越是拼命去追求,越是拼命求越是得不到,所以佛才说世人“八苦”,其中之“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在男女爱情中最为常见,人生不如意者十之七八,你越是不想见的人越偏偏遇上,这就是墨菲定律,其实也就是因果律,活的如此艰辛倒也罢了,最不幸的是就这样昏昏庸庸世世代代“苦”下去,难得有人从根本上去找原因,来个彻底了断;什么叫“看破放下”,什么叫“离苦得乐”,什么叫“身心解脱”,什么叫“得大自在”,那个困作愁城的是谁?那个伤心落泪的又是谁?只有在你找到什么才是那个不生不灭的“真我”何在,从恍然一梦中醒来,你就自然会舍弃对于这个“幻身之我”的执着,断除身见我见三缚结,从而解开束缚身心的精神枷锁,重新选择一种能够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活法,永远不再将自己的命运主动权拱手交给他人,这才是上策,唯信者可得。
 
如果对你来说难于做到,那么,作为一个知书达理的聪明人,至少也可选择中策;这就是明白因果,看破一个“情”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凡事有因才有果,百年修得同船度,三世换来夫妻缘,你既然前世没有与那个“他“种下这个彼此建立家庭的“因”,你今世即便是再委曲求全又如何能够得到这个“果”? 当年在杭州灵隐寺见到一幅楹联;夫妻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儿女为宿债,有债必还,无债不来,横批;因果使然,其实一般老百姓都能从多年生活中悟到这个理,对儿女情长这一套把戏能够做到泰然处之,更何况你一个信佛人?怎么会连这个简单道理也看不透?莫非阁下深陷情网身不由己成了一个戏中人?呵呵,好一个人生大舞台,可有一条;您别忘了如果始终这么演下去,那您岂不是误了自己终身大事,白来世上走一遭? 缘在情在,缘过皆散,世间万物何尝不是如此?两性之间岂能例外?
 
再者说,即使再好的缘分也有到头的一天,也就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山盟海誓何其多,共赴黄泉有几个?世上都说爱情好,唯有利益忘不了,所以说福耶?祸耶?大可不必过于认真。当年一代大德藕益大师对此评价是;“所有恩爱缠绵,怨恨交织,刻骨铭心,梦魂莺绕,都是自缚于七情六欲之茧把自己绑在里面,所有的放不下,不自在,多由情感而来。”
 
许多人苦苦追求一生之后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刻骨铭心梦寐以求的那个东西竟然不过是一个虚空幻影,可是已经白白耗去自己一生的大好光阴而悔之莫及,何苦来哉? 与其五内俱焚着急上火,不如随缘度日一切听便。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们,是你的终归是你的,棒打不散,不是你的拼命去争也白搭,有爱就有恨,无恨不成爱,两性之间的爱多以”我执”心理为基础,以“占有”对方为前提,既然如此,一旦不如“我”意,那么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可想而知,由爱生妒,由爱生恨,速欢速散,反目为仇,由此而来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爱恨情仇则丝毫不足为怪,已经演了千百万年,还会一代代演下去,直至地球灭亡,为什么?因为这个人之情爱皆以“满足自我”为前提, 说句好听的叫“爱情”,说句难听的;这种“爱情”阿猫阿狗,苍蝇臭虫也照样会,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罢了,与其说你爱的是某个人,倒不如说其实你爱的是自己。如此说来,这个世上还有真爱吗?有,真正的爱应当是无论别人对我怎样,我都会去关爱别人,佛门称其为:无缘之爱,同体大悲。遗憾的是此爱人间少有,唯悟道者。
 
一个真正可以心心相印白头到老的有缘人可遇而不可求,关乎三世因果,以是意故,按照一般概率和当代社会现状,觅之不易,倘若一生没有又如何?其实想通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失之东隅,得之西堤,除了有更多的时间精力静下心来感悟人生之外,也因此获得一份价值不菲的“平安保险”。为什么?且听我道来,与职业有关,常为企业做风险控制计划,其实,人生同样需要做一份风险控制方案,对一个女人来说,一生最大的风险莫过于找错“人”,要不为什么中国人一句老话流传千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男若入错行,一生瞎逛荡,女若嫁错郎,一世泪汪汪,想想看,把自己宝贵的一生命运交给他人,维系在另外一个人身上,等于在赌场下赌注,赌资就是你的一生幸福,你说这风险有多大?问题是;值得咱去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对于世上一切不幸一样要看破,须知这同样是因果使然,决不可能无缘无故发生,一个正信的佛门中人在果报现前时通常是欣然承受,无怨无悔,甚至还有几分欣然自得,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早晚必定会发生的,就像水到渠成,就像瓜熟蒂落,你只需静静地接受这一切,尽可能成全他人,把事情顺利了结便好,否则那位“冤家”早晚还会跳出来找你算帐,还不知要生出什么意外,晚了不如早了,运由心生,还从心灭,你无法改变他人,但你完全能够改变自己,常常是自己的心态改变了,然后忽然发现其实事情并不像自己原先想的那样糟,若能悟到心中无“我”,这个感受不幸的主体便当下荡然无存,焉能“受苦”?
 
退一步说,如果你象常人一样,你抱怨你痛苦你或去报复,有用吗?非但没用,而且一个新的恶“因”又产生了,往后又是下一个恶果在不远处悄悄地等着你,怨怨相报何时了?不如接受现实,从此了一个讨债的,人生路上少了一堵墙,上少了一个怨亲债主,人往往在逆境中才能成熟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欺骗过你,迫害过你的人都是你的恩师,你应当大大感谢他们,若是没有他们,咱们也许永远不会成熟,永远不会看破,达摩祖师倡导的“二入四行”,其中之一就是“忍辱行”,佛门中人对于逆境欣然接受原因之一就是正好可以“历缘对境”,使自己得以历练身心,修成正果。
 
想想看,若是能以这样的平常心对待他人,世上还有什么过不去的沟沟坎坎?还有什么事情不能了结?万法由心生,万法由心灭,观念的转变带来命运的改变,由此一件事情发生转机,化敌为友,转烦恼成智慧,坏事变成好事。在下学过一些心理学,俗话说心病要用心药治,任何心理学家对于人类的烦恼和痛苦用的都是权宜之计,什么转移法、替代法、认知法,只能管一时,不能根本消除,唯有懂得佛学道理,才真正能让你一了百了,彻底解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下也很喜欢这首诗,呵呵,想不到吧?因为在下理解的“自由”,当然是身心的自由,是彻底的自由,是永远的自由,不是一时的,是全方位的,不是有限的自由,说白了,是卧佛寺大殿上方那块金匾上御笔亲题;得大自在。几年前在一座山中寺院里,一位年过七旬的比丘尼不无动容的对我说;她这辈子感激不尽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释迦牟尼,前者把她从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她是一个旧社会弃婴)解放了她的身体,后者使她永远脱离了烦恼,解放了她的内心。
  
  众生之所以不能悟道,就是因为欲望太多,以六根执著六尘,从而迷惑如幻如梦的不真实境界,使得本性遭到染污,而产生种种苦难。心念一起,则随着境界的牵引而不能自主,顺境来时心生欢喜,逆境来时心生怨恨,造作恶业,流转六道。古人形容为;心随境转,学佛人恰好相反;境随心转,如此一来,焉能不自在?
宇宙一切万物皆由我们的“心”所作,修行要由修“心”下手,当境界来时,不被它所转,了解一切现象因缘生,这样,不管什么顺境、逆境,你都不会被它迷惑,不被它牵引,使心得自在、解脱。《大智度论》中说:“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众生因为不了解这宇宙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才留恋于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相,殊不知这世间上一切都是虚幻无常,总有一天因缘失去时就会随之消失。
    
说到底,现实中所谓的这个“我”,其实是以““如来藏”为因,加上父母与地水火风四大为缘和合而成,随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仅仅在这个世上存在几十年昙花一现的我,这辈子是张三,下一辈子李四,六道轮回,生生不息,即便来世依然是人身,他是他,你是你,谁也不认得谁,谁也帮不了谁,娇妻爱子带不去,万贯家财拿不走。所以佛家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既如此,还有啥可贪?还有啥想不开?还有啥放不下?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没错,古人的确这么说过,但古人更重“节欲”,摄生,养生,珍生,是无以伦比的中华养生文化精华,人过三十,就要明白什么是这辈子可做可不做的事,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这样到老的时候才不会后悔莫及。当今时代,由于西方文化的迅速传播和不良媒体不负责任的诱导,造成一代人的“性错位”, 什么三陪女,包二奶,婚外恋,一夜情,电话拉客,网上成交,越来越快捷,越来越短命,越来越廉价,越来越无耻,性病蔓延,犯罪剧增,仅京城艾滋病就上万!果然是一片“娼”盛繁荣,人们不择手段疯狂般追求性欲的满足,无视自己今生来世将要付出的惨痛代价,也忘了一个简单道理;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更不可能通过满足而满足,看看那些落网的贪官嫖客就知道,它只会火上浇油,身不由己,恰似猴子捞月,亦如飞蛾扑火,要不为什么说是“颠倒众生”呢?佛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几人能信?欲望享受就像刀锋上的蜂蜜,小儿为蜜所引争先去舔,却忘了“割舌之患”在后,“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佛说四十二章经)。
 
人的最大欲望莫过于情欲,而最大的痛苦也来自于此,其实有许多明智的人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法国作家马塞尔写到性爱时说;它包含了“一种持久的痛苦和紧张,它可以被快乐掩饰一时,但它在任何时候都会使人象先前未得到欲求之物一样感到异常痛苦”。
这种感受,相信人间所有的过来人都能体会,只不过有的人能够看破后处之泰然随缘了事,而有的人则沉陷其中不能自拔,就像吸毒一样,越吸越缺乏满足感,越不满足就越是拼命吸,最后直到灯干油尽一场空。   
 
近年来,纵欲给许多人带来自身、家庭和社会灾难性的悲剧,成了社会大变革时期的牺牲品。把自己的生命能量纵情声色,猪这样做可以理解,因为它不懂音乐不懂绘画不懂语言,只能如此,可做为万物之灵的人呢?这样做是不是太对不起自己了?是不是太拿自己不当人了?是不是太只顾一时了?老人们常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信哉斯言,相形之下,这个世上也有不少人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百花丛中过,片草不沾身”,生活的简单平静,乐在其中且不受外界五颜六色的诱惑,何以故?目标明确故,前景光明故,法喜充满故,身心充实故,生活丰富故,尝到甜头故,既无需任何精神寄托,也不靠任何外在倚赖,因为他或她知道,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一件大事因缘”,弘扬佛法,自度度人,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已不再是遥不可及,其他一切怎能与之相比?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成熟的禁欲者自会有其不平凡的一生,他的思想和行为散发出特有的生命力,平安,祥和,健康,愉悦,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无需多说,单是那些麻烦事就省去不少,不是社会上流传这么一句笑话吗?;想麻烦一礼拜就在家张罗一次请客,想麻烦半年,就做一次家庭装修,想麻烦一辈子,就去找个情人。呵呵,孰得孰失,由人自择,福祸无门,唯人自招。
 
其实看破不难,只要悟到“爱欲”是由“我执”而来,“我执”又由缘起缘灭的意识心而来,认假为真,并非真我,所以苦乐相生,所以不能长久,所以缘起缘灭,所以如梦如幻,便能当下达到解脱――既然虚幻不实,又何须执着不放?岂非自家演戏自家看?就像天下第一情种的怡红公子,在经历了种种沉重打击后,他终于感到万境归空的震撼,刹那间悟出了人生的无奈,仰面大笑“走了走了,不用胡闹了!”撒手而去。只可惜了林MM那样一个冰清玉洁极有禅家慧根的灵秀女子,竟然没能从一个“情”字中超脱出来,终于流完了一生的情泪,不明不白的葬身于红尘情孽之中,着实令人扼腕惋惜。在下平生阅人多矣,依我的观察,人生八苦中的“求不得苦”和“怨憎会苦”固然世间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而那些独立不群卓有灵性的才女们则更是一生中如影随形,反过来呢,也正是这些铭心刻骨的磨难成就了她们,像燧石击铁一样令她们发出灵感,如李清照留下千古绝唱,或是反思自我恍然顿悟,成就一番事业,“自古红颜多薄命”之说可见不无道理,经历过这一番风雨,想必阁下又将有佳作问世,呵呵,别忘了让贫僧先睹为快,也算对在下的酬劳如何?
 
呵呵,話又說回來,也许贫僧不具慧眼;莫非阁下空灵隽永的美文还有更深一层含意?并非只是爱情至上的老一套而落入窠臼?文中“百世的情缘何处能够找到归宿?”或许并非单指人间的“他”,而是佛家常说的那个“她”,亦即每个人都有的真心如来藏。自唐宋以来禅学文化深深渗透于中国文化人的骨子里,诗歌文坛此类佳作绵延不绝,且多出自一代大家之手如;“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珊栏处”,“频呼小玉原无事,檀郎识的奴家声”之类,看似香艳,其实明眼人一望便知“他”“那人”和“檀郎”指的是什么,那便是宇宙万物间的最大秘密“道”之所在,也是佛家所指“无门之门”的门槛,如果不明白,只能说你至今还是一个门外汉,一个善男信女,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学佛人,尽管有些不中听,但只能实话实说。宝玉说“他们有”大家“彼此,我只是赤条条无牵挂”,他告诉林妹妹“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我还喜欢他的另一首写给林MM的情诗;“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活脱脱简直就像出自一个悟道之人之口。
      
   以儿女情长描写佛门境界,予理于事,借假喻真,自然是格调高雅卓而不群,不知别人是怎么看的,至少我是以这样的感受来欣赏阁下的美文,所以赏心悦目,不失为精神大餐。想来此文的作者以其聪慧过人的悟性,一定也能够看的出“情”字后面的是什么,能够把握住自己而不至为情所伤 ,为情所困,为情所误,虽说贫僧无此尘劳,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完全理解人之常情,所以一如既往衷心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活的开心自在。                                
 

(责任编辑:无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 学佛对我的改变
下一篇:东方维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