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华佛学网(pufo.com.cn),专业的佛学网站!
当前位置:中华佛学网>净土圣道> 正文

观音法门

时间:2014-11-19 10:57 来源:未知 作者:慈舟法师 阅读:
  念观音圣号要知道怎样名为观音?应顾名思义,因义知名。又者名实相称,因果相称。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有六步功夫。去年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讲过一次。这种道理很微细,听了一次,恐怕还不易了解。今天有请法的,请讲观世音菩萨耳门圆通的功夫如何用法,所以再讲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所言行深者,就是般若行深。般若即智慧,智慧行不但要深,还要究竟圆满才能到彼岸;到彼岸即因圆果满,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即因圆。因该果海,观音菩萨亦称观音如来;果彻因源,观音如来亦称观音菩萨。约功行说,证闻性,耳门圆通;约位子说,自博地凡夫经过三贤十地,已至佛位。就功夫说,观音反闻功夫有六层,虽说有六步,实则菩萨所行,如鸟飞空,飞千里而无千里迹相;菩萨修行,亦复如是。既无修行迹相,焉有六层之数?为令众生有摸索处,故于楞严会上自述用耳根圆通功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即是禅定智慧。此等功夫,根根都好用,只以众生根机及因缘各有不同,故下手有异。如来于楞严会上问菩萨、声闻本何法而得圆通?二十五圣各说各的圆通,有二十五种,即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或以一根得圆通,或以一尘一识一大得圆通。观音自述耳根圆通。圆通者,圆满通达自性,即明心见性也。如来命文殊菩萨拣圆,何者对娑婆世界众生之机而易修?文殊菩萨拣取观音菩萨耳门圆通为最殊胜,因此方之人耳根聪明,入法易也。观音菩萨用反闻功夫证圆通,你我要证圆通,亦应如是反闻。文殊菩萨赞观音耳门圆通曰:“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反闻闻自性,为诸佛同证,既反闻法门易修契机,所以讲讲观音的圆通。
 
  反闻功夫有六步,六步除六结。有结是生死,解结则了生死。
 
  “初于闻中入流忘所”此二句是第一步功夫,空动相即解动结。
  初于闻中是观音菩萨在古观音如来处,得了修行方法,最初修时自闻中修的反闻闻自性。性乃本性,非习种性。习种性如眼见色的见性,见了起分别,就是差别性。此是生死,虚妄不实。眼见色不能闻声,彼此不能通,一根如是,根根皆然。性种性是通的,乃根性、尘性、识性,唯一无二的本性,一切诸佛皆称此性而成佛。
 
  入流忘所者,入对出说。一切众生听外面音声,真性随缘往外流,而不知缘虚妄之法,此性亦变为虚妄。若欲了生死,就要将本性收拢起来,即是反闻自性的功夫,不令耳根闻性放逸去分别声。不但耳根要反过来反闻,根根都要反过来,眼反见,鼻反嗅,舌反尝,身反触,意反觉。现在说耳根,即是使耳根真性不要往外流。入流是随顺法性流,出流是随顺根尘流。向内流,全妄成真;向外流,全真成妄。功夫用上去即入流,入流则忘所。所即声尘。忘音声之相,听而不闻,则不被音声所转,亦即是不为色尘等所转。色尘为声音所依故,风声、雨声、车声、马声、男声、女声,音声虽有多种,然不出可意声、不可意声二种。用功的人,不但坏音声不听,好音声亦不听。因为音声都是有对待的,能反闻自性,忘所闻声,则离对待而动结解。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第二步空静相,即解静结。
 
  不闻音声动相,觉得有静相,还是向外分别的生死。何以故?对动而言静,有对待故。反闻功夫渐深,忘却尘境,故所入寂。法性为所入,观智为能入。观智即始觉智也。以始觉智反闻本觉理,转识成智。功行深故,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是明明白白不生。又者绝对不生,故曰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此第三步空能闻之根相,即解根结。
 
  如是者,仍是反闻闻自性。反之又反,闻之又闻,反闻功深,不但所闻动静二相尽,能闻根相亦尽。论反闻功夫确只一个,虽然说有六步,总是一个闻性。反之又反,闻之又闻,以至闻到明心见性为究竟。“尽闻不住,觉所觉空”此第四步空觉相,即解觉结。
 
  尽闻不住者,根相虽空,还有能觉根尽的念头,并此念头也要打消。既有能觉之念,仍是微细分别的生死。尽闻二字,承上能闻所闻俱尽也。尽闻若住,则半途而废。不住即是用功,反之又反,闻之又闻,破微细觉心。觉有二,即能觉所觉。觉心是能觉、能闻之根,所闻动静二相是所觉,所觉第三步已空,此是空能觉之心。因有能觉,还是对所觉之念。有念还未踏到真如实性,故应空觉结。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此第五步灭空相,即解空结。
 
  能觉所觉皆空,还要空到极处,不空到极处,就不能圆满。如要空觉极圆,还空空。因为要知是谁知道空的,还是心中微细的空念,故须打消此微细之空念而灭空结。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此第六步灭灭得体,即解灭结。
 
  灭从何立,对生之灭也。生如上动生乃至空生皆灭矣。今对生之灭非真灭,所以要将此灭亦灭去。灭生之灭既灭,故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破生相无明矣。
 
  反闻功夫到第六步生灭既灭,则涅槃理现前,常寂常照,常照常寂。性是寂灭理,心是常照智。理智圆明,故曰忽然超越世出世间。盖以法性湛寂,如如不动。不被声转是超越世间凡夫而无动相、静相,及人我执分别;不著空相觉相,是超越出世间二乘人。因出世间有空相、觉相,悟偏空而有空相,悟偏真而有觉相,皆是声闻辟支佛境界。并且不但超过世间凡夫、出世声闻,亦超过三贤十地菩萨。菩萨虽亦能超过二乘而未究竟,还是生相,无明未破故。观音菩萨闻性圆证,超越三乘人,故成圆满大觉,与佛齐等。获二种殊胜:一者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与众生同一悲仰。所以能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者,因菩萨证圆明心,故上与佛通,下与众生通。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慈而曰力者,谓菩萨之慈悲,中有利生之作用也。慈能与乐,故曰慈力。与乐即是拔苦,故亦即具足悲力。观音菩萨得有十方诸佛慈悲,又得有十方诸佛之力,岂从外得?还是自己本具的。不惟观音具足,人人本皆具足,而为六结所结,故有生、佛之别。有结是生死凡夫,结解即与诸佛同等。
 
  六结中前三结解,破分段生死;后三结解,破变易生死。
 
  众生仰望诸佛救众生,观音菩萨亦在众生心中仰望诸佛救众生。有发真心求观音菩萨者,即是自心中观音菩萨求救自心中众生。你我用功要像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即可证诸佛所证之性而成佛。故文殊菩萨赞曰:“十方三世佛,一路涅槃门,非唯观世音,我亦从中证。”你我如想得到观音耳根圆通,尽管反闻闻自性,一直闻到明心见性,成圆满觉。念佛念菩萨,功用皆同。若用反闻一个法门,一门通一切门通,亦通华严三观。大家念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时,须向自心上听,向自性上听。
 
  观音证闻性,闻性即心体。体大故相大,相大故用大。闻性充塞虚空,遍满法界,极大无比,是体大;本觉理有几大,始觉智有几大。从体起觉。称性而觉是相大;闻证自性时,即以如如智契如如理,自显观音大用,遍闻一切音声,乃至微细昆虫音声,或闷在肚里音声,都能尽闻,是用大。楞严经赞闻性曰:通真实,圆真实,常真实。隔墙能闻,故曰通真实;十方圆闻,故曰圆真实;睡亦能闻,故曰常真实。大家若用反闻功夫,较其他法门曰劫相倍。但此是微细功夫,必须用之又用,久之或者得个门径。功夫用得深,则得益深;功夫用得浅,则得益浅。较参禅容易,因参禅难得个下手处,此则历历孤明的,动也如是闻,静也如是闻。
  究竟能闻的是谁呢?又有几大的界限呢?大家闻一闻看。 

 
  观音耳根圆通章在《首楞严经》,这个经的全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家称《楞严》过简了。应该称《首楞严》。《首楞严》是一个名辞,不能拆开的。)《首楞严经》是经中之王,我国隋代最突出的大德智者大师,他听到印度有此经,他就在天台山国清寺,修建一座拜经台(圆瑛法师说此台仍在),每天向西拜求共十八年,仍是没有见到。可见此经多么难遇。此经题深奥,古德解释不一。今依明代大德憨山大师《楞严通议》。大师证入首楞严三昧,所议均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大师自叙云:“一夕于海湛空澄,雪月交光之际,恍惚大悟。忽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是夜秉烛述《楞严悬镜》一卷。”后因弟子请益,直笔成书,名为《通议》。近代三大高僧之首,谛闲老法师说:当听到有此书后“铭心五内,从斯历十余年莫不念念于是书也。”可见此书是何等希有的法宝。 

  《通议》说:“此题虽十九字,而独重在首楞严三字而已。……‘首楞严’此云‘一切事究竟坚固’(在《涅??经》中,佛自释如是)大定之总名也。乃一心之异称。”首楞严之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乃世尊金口所宣,不容疑惑。大师又曰此即一心之异称。所以首楞严即一心,一心生万法,而“一切无如心真实”(布袋和尚禅语),于是一切事即一切法,即是一心,自然就究竟坚固矣。古德谓为“彻法底源,无动无摇”,也正是此义。 

 又《通议》解释其余十六字曰:“此一心具有体相用三大义故。一者体大,二者相大,三者用大。”什么叫做大?“大者,谓此心体,广博包含,极法界量,大而无外,体绝名言,强名大也。”就是说心的本体,广大无边,包含全法界,除了本身,不更有外部,无法安名,不能描述,勉强叫做大。“佛顶”,约喻“以明相大也”。佛卅二相之第一相名为无见顶相。佛初生时,乳母捧佛注视,看不见佛顶。又佛成道后,东方应持菩萨,欲见到佛顶,他上升了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佛土,仍然看不到佛顶。为什么看不到?《通议》说得好: “以此至极无相之顶,以喻广大无外之心,无相而不可以见见,故为相大也。”佛是至极之圣,顶是人身最尊无上之部。但此顶相不可见,乃以此最尊最上无相之顶相来比喻广大无外的一心。有相则可见,但此心无相,故不可以见来见到。所以是“相大”。 
此外从“如来……万行”都表用大。“一切诸佛乘此一心以跻(达到)极果,究竟无余,故云了义。一切菩萨乘此一心到如来地,故云万行。以此一心具上三义(体大相大用大)故为大定之总名。” 首楞严即一心。以一心为乘,到如来地,圆证极果。“若以此一心而照万法,则法法全真。故云一切事究竟坚固。若了一题则全经之旨,思过半矣。”

  经中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故于经中,二十五圣各各宣说悟入三摩提之法门。观音自述耳根圆通法门,居二十五人之末,但文殊评选则居二十五圣之首。至于“三摩地”我们翻“三昧”、“正定”等等。但此经的三摩地,不是普通所说的正定。一般打坐,修观,如果是正法修行,正的知见,都可以入正定。也叫三摩地。但是楞严的三摩地超出这些。称为首楞严大定。大定就没有什么叫出定,没有什么叫入定。大定无出入。这个大定有两个殊胜之义。一、圆定。不是一般只是自心不动,而是统摄万法,成一定体。“日月经天而不动,江河竞注而不流”乃成“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大定。成与坏,生与灭,无不究竟坚固才是圆定。二、妙定。本性自具,不假修成。纵在迷位,其体如故。故称妙定。所以于心性外,另用工夫所得之定,都不是妙定。如合以上圆妙两义,就是首楞严王三昧,也称首楞严大定。也即是经中所说的“三摩地”。【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经文中“尔时观世音菩萨”,就在大势至菩萨说完之后,“即从座起”,观世音菩萨就站起来。“顶礼佛足”,恭敬向佛礼拜,“而白佛言”。首先他说“世尊”(这是佛的十号之一。也有人解释为十号的总称。)“忆念我昔”,“忆”是记忆,“念”是思念,“忆念我昔”就是忆念过去,过去久远啦!是“无数恒河沙劫”。恒河有多少沙子数不清。而这个时间单位是劫,这个时间之长又是说不清的。说不清多么长的时间,又有无数恒河沙子那么多,这个总时间就久远久远又久远了。那个时候有一位佛出世了。佛是不断出世的,所以过去的佛是无量的,现在的佛是无量的,未来的佛也是无量的。在坐诸位都是未来佛呀。那时候有佛出现于世,佛的名号是观世音。佛佛相传,所以古佛是观世音,他的菩萨弟子的名号仍是观世音。这位观世音菩萨在观世音如来之前,就“发菩提心”。大士在佛前发了菩提心这正是关键,只有发了心的人,佛才把最殊胜的法来教授于你。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你要种稻田,必然先有了稻种,因为你真是要种啊,所以才告诉你应该怎么种,怎么培养,一一的告诉你所有的方法。你手里根本没有稻种,没有种子,只是在空谈那就等一等吧。等你有了种子再说吧。观世音当年在如来前发了菩提心,彼佛就教我了,就传授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此即“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底下先解释“菩提心”与“闻思修”。 

  菩提。这是印度话,它的含意就是觉悟。所以发菩提心就是发了彻底觉悟的心,也即是具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的心。愿共一切众生究竟觉悟的心。这个觉有三个意思:一个是本觉,一个是始觉,一个是究竟觉。所以三觉一齐圆满才成佛。本觉就是人人本有的本体,也就称为本心,妙明真心。也就是你的自性,也就是你的法身。这个称为本觉,是人人所本有的。但你不知,就像自己有颗宝珠藏在衣服里头,你不知道。自己以为是个穷汉,可是无价宝珠在身上,自己不知道。这是本觉。当你发起一念背尘合觉之心,要恢复本来,以达到究竟觉悟,这就是始觉了。你开始觉悟了。所以我们如果有了这样的心,精勤去修哇,始觉开始在放光啊,始觉应合乎本觉,如珠放光,其光首先照亮了珠的本体,这就是始觉合本。以后达于究竟圆满,就是究竟觉。这三个觉都圆满就称为佛。所以发菩提心哪,就是要发这样一个心。依始觉的智慧,继续发心,勤求究竟觉,即是发菩提心。可很多人不明白发心的重要,念佛只想求得世间好处,这是非常可惜呀。大家要知道要往生极乐世界呀,二乘种性的人是不能生啊!岂但是只求人天福报是不行,若只是想生极乐世界去享受,怕受生死之苦,要出离娑婆,只是一个小乘的心;你只是了自己呀。如果这个心你不能扩大的话,你就是二乘的种性。《往生论》中世亲菩萨特别讲了,二乘的种性是不能往生的。往生的人都是大乘的种性,都是发了菩提心。所以《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每一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心和念佛两个要素,少一个都不行。所以菩提心是心中之王。菩萨要修行,要以此心为先。若不发这个心,你一切的万行都没有根本,就无从建立。《华严经》有句话很深刻,大家目前很难理解,但应当仰信。慢慢去修持总有一天会懂得的。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了利他的心,忘了觉悟的心,你就是作善法,也只是作魔的事业。可见菩提心的重要。《起信论》很多人读过,菩提心就是《起信论》的三心。一个是直心,我们常说直心是道场。大家以为直心只是很直率,没有那么些弯弯曲曲,这个解释很浅。《起信论》的直心是正念真如法。不落二边称为正念,在正念中以智慧来观照真如,就是正念真如的直心。如,就是相如。相如,当然要有彼此两个才能说如。所以他不是一。既然如了,彼此就是一样。一样就不异(异就是两样)。所以“如”是既不一又不异。言语就不能及,思想也不能及。所以不正念真如,这个直心是不容易生起的。直心是大智慧的心。深心,就是要乐修一切诸善行故。诸善奉行,就是对于世出世间,自觉觉他一切众善都爱乐奉行。第三个就是大悲心。大慈大悲,要拔一切众生的苦,对于一切众生的苦,我们都不分冤亲平等对待给拔除。所以《起信论》的三心就是菩提心,最为宝贵了。如过去国王太子,他还是一个小娃娃,还在襁褓之中,还要人抱着,任何大臣,哪怕是白胡子的开国元勋见到时都要礼拜,是不是?看见太子焉有不礼拜之理呀!就是如此。初发心的人,你要发了菩提心,那一切二乘种性和以下的都应该向你恭敬。就是如此。佛法之中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华严经》一百个比喻说明菩提心的重要。观世音菩萨就是发了菩提心,这个菩提心也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心。心跟佛跟众生这三方面没有差别。这也是《华严》的话。所以后来等观音成道之后,就跟十方诸佛同一慈力,和一切众生同一悲仰。即同于诸佛又同于众生。就是心、佛跟众生,他三个都无差别。发的是这个心,得的果也是这样的果。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观音大士在佛前发了菩提心,彼佛(观世音佛)就教授了从 “闻思修”三慧下手的方法,但此处的三慧不同于通常一般的三慧。一般的闻思修,闻到了经教的道理,并能理解这就是闻慧。我依着这个道理起了正的思维,这个就是思慧。所闻的都想通了,接受了,理解了,依教奉行这叫作修慧。这是一般所说的闻思修。但是观世音如来教导观世音菩萨的这个闻思修,大大地深入了一步。这个闻慧是指耳根的闻性,是你的耳根能闻的本性。人人都有自性,但是为什么单说闻性,不说别的呢?不说“知”,不说 “是”,而说闻呢?就因为众生耳根最利。我们从耳根入门,容易明白自己的本心,见自己的本性。此处的闻慧是指从耳根闻性,生出始觉的智慧,不再去驰求耳外的音声,而是返转回来注听自耳能闻的自性。“思”也不是一般的思维,而是离开一切想念的,用正的智慧来观察能闻的自性,追究一下能闻的是谁呀?有人念佛,问念佛的是谁呀?现在追究一下能闻的是谁呀?这就是思慧。念念都是返回到自己,即所谓返闻自性。念念返观,始觉合本,发明本来心地的原有风光,这才是修慧。所以这个闻思修三慧是比一般的大大地深入了一步。由此闻思修三慧入三摩地,即入首楞严大定。但是这个定和慧是不二的。这个三摩地从修到证,最后寂灭现前,证入圆通,即是“入三摩地”了。【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以上是观音依古佛之教,从浅入深的全部修习过程。也即是从三慧入大定的经过。“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正是从闻性下手。“初”指最初下手之处,“闻中”就是在闻性之中。“入流”,驰求声音叫作出流,不听外声返闻自耳的能闻之性叫作入流。“亡所”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关键。眼睛看见红花绿叶,这些花叶就是所见,耳朵听到钟鸣鼓响,这音声是所闻,肉味是舌根所尝,孔子听了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忘了舌根的所。声音无动于衷,是观音最初步的忘所。因为耳根能听就叫能闻,能闻的本性叫作闻性。这是单从耳根说,实际闻性也就是全体自性的作用。可见一下手用功,就是从本体上,从自性上用功。这是一个很深入的法门。有的人把它讲浅了。佛经涵义,你深入发挥是好的。如果本是很深的,你讲浅了,就不甚如法了。观音大士在闻性之中“入流亡所”,就是入了闻性的流,绵密相续没有间断,默照在闻性之中了。入了这个法性的流,就叫做“入流”。忘记了所闻的声,就叫做“亡所”。参究自心,在心光内,注在闻性中,入了流,忘记了所听到声音的尘,故称“入流亡所”了。

(责任编辑:无我)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